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实践活动 >> 社会实践 >> 正文
关于法库县陶瓷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2015年暑假期间,在我校团委、学生会、校县域经济研究会和材料学院的联合发起下,我校师生组成的社会实践考察团开赴法库县对当地的陶瓷产业集群进行了调研。在9名带队教师中,除了团委的刘飞、张健、孔丹和材料学院的孙静等3位老师外,我部的陈东军、唐艳香、王智莉、陈艳作为指导教师也参加了此次活动。考察活动共进行了一天,当天上午,在法库陶瓷产业开发区办公楼的会议室,开发区常务副主任丁斌同志向我们简要介绍了法库陶瓷产业的发展概况并放映了于此有关的宣传片,下午,大家分成几组对当地几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走访,实地了解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此次调研虽然时间很短,所获得的信息十分有限,但大家还是十分难得地从中获得了许多感受,并学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我省是全国知名的重工业区,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在国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这些支撑起我省经济的重要部门主要集中在几个老牌中心城市及附近,而广阔的县域地区却由于缺乏工业经济而长期处于发展相对迟缓、滞后的状态。相比之下,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之所以能够在改革开放后强势崛起,县域地区的快速工业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在这些地方的各县乃至各县下属的各乡镇,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并形成了细致的内部分工协作体系,从而起到了进一步巩固这些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因此,与作为交通枢纽而能够聚集资金流、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中心城市相比,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能不能依托本地的资源禀赋借助市场机制选准产业发展方向,而后迅速做大规模并形成产业集群。法库县地处号称“三辽”地区的辽北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在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发展都很滞后的传统农业县,但在过去的短短10年里,该县却依托陶瓷产业异军突起,从而使当地原有的落后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成为我省在振兴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个突出的样板。

一、法库陶瓷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当地的多方面拉动作用

法库的陶瓷产业起步于2002年,从当年第一家陶瓷生产企业入驻,经过整整10年的不断发展,现已形成了以建筑陶瓷为主的、另有卫生洁具、艺术瓷、日用瓷和新型建材的产品系列,共12大类、27个品种。截止到2012年底,在当地落户的陶瓷生产企业总计已达15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5家,创造产值达450亿元,上缴税收达5.5亿元,直接创造就业7万人。陶瓷产业已成为了当地名副其实的绝对支柱产业,它的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单一农业的落后面貌,使法库得以迈入中国产业百强县之列。如今,法库的陶瓷产业已形成了强大的聚集效应,不断地吸引与陶瓷有关的各种投资进入当地,拉动了采矿、运输、建筑、能源、商贸等行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地促成了陶瓷产业的多方面良性发展。随着由陶瓷产业所带来的工业化进程的高速推进,法库的城市各项公共基础设施也有了极大的改善,如今的法库县城街道宽阔整洁、沿街绿树成荫,各种充满现代时尚气息的建筑物鳞次栉比,供市民休息的广场、公园一应俱全,每当夜幕降临到处到处霓虹闪烁,商场饭店人流熙攘,已完全是一副现代都市的风貌。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所带来的吸引力还将沈阳工业大学分校和中航沈飞公司的通用飞机制造厂吸引到了这里,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城市的功能。经济结构和城市景观的巨大变化、商业社会下与外界交往的增多和3万多外来人口的涌入,这些在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使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悄然间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农业社会下的闲散拖沓、好酒成风已被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积极进取所取代,封闭的小农意识逐渐为开放性思维所取代。法库的陶瓷产业能够在短时间内从几乎是一片空白到如今的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瓷都”和“东北亚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地政府依据本地区拥有整个东北地区储量最大、品质最好的陶土矿资源,同时抓住了南方陶瓷产区由于土地、人工等成本上升而出现生产外移的有利时机,选准了产业定位,通过设立经济开发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倾全县之力招商引资,主动承接来自南方的资本和技术的转移,最终成功地打造出了如今的发展局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库的陶瓷产业出现的较晚,但也因此拥有了后发优势,其主要表现就是当地政府在工业园区设立之初就对实现循环经济有了详细的规划。目前,已有日处理能力达1000吨的酚水的处理厂、日处理生活污水可达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日供气量达15万立方米的利用铁煤煤田的煤层气替代企业自制煤气的储备站、每年可利用陶瓷废片与陶泥达20万立方米生产建材的企业等循环经济项目投入运营多年。而对于那些暂时还没有办法加以循环使用的固体废弃物,则由企业运往政府指定的地点加以填埋,而所用土地则在多年后再做为建筑用地加以利用。

二、法库陶瓷产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过去的10年里,法库县在打造本地的陶瓷产业的过程中主要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因而也就不能不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偏重数量,对只要能来的投资都持欢迎的态度,这种做法毫无疑问地带有明显的粗放式经营的特征,如此一来,在今天的已形成了相当规模和知名度了法库陶瓷产业背后必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1、产业集中度低,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产能过剩状况严重

由于陶瓷生产技术门槛较低,加之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红火,对建筑陶瓷的需求一直很旺盛,这就导致了大量民间投资进入这一领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这一行业企业数量过多、大量企业生产规模过小因而缺乏相应的规模效益的状况。当市场形势兴旺、产品价格较高、销售状况良好时,这一问题便被掩盖着。但是,企业数量的过多必然会导致企业间市场竞争的无序,造成各个企业为追逐利润而盲目扩张,其结果必然就是产能过剩和随着而来的产品价格下跌、销售困难,而随着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出现降温,这一状况必将变得更趋严重,这正是当前国内陶瓷行业面临的头号问题,当然也是法库的陶瓷产业所面临着的头号问题。当前,在法库的众多陶瓷企业中,规模大多不大,相当一些甚至可以说还是小作坊,这种状况造成各家企业的经营行为十分分散,难以形成有利于全行业健康发展的一致行动。从目前的情形来看,陶瓷行业内发生重新洗牌已是不可避免,相当一部分规模小、成本高、竞争力弱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这不能不在就业和税收方面给当地带来一定的问题。

2、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设计研发能力薄弱

由于法库的陶瓷产业基本上是在承接外地的资本和技术的转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吸引这些企业前来投资主要因素又是这里丰富的原料资源、较低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接近东北这个大市场所带来的更低的运输成本,这样,落户这里的陶瓷企业必然是以从事生产加工为主,整个行业的产业链极不完整。目前,这里的各家企业大多从事的是贴牌生产这类附加值不高的活动,而且基本上一直是市场上什么产品热销大家就都生产什么,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激烈,而与生产相关的设计、研发和营销创意等高端服务业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法库县虽为东北瓷都,但其经营规模在全国还只是排名第5位,而且存在的历史很短,而培育这些这些高级配套产业没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底蕴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向上延伸法库陶瓷产业的产业链确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3、生产过程资源耗费大,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由于在法库投资的陶瓷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投产时间有先有后,这就必然造成各企业间在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水平上差异很大,天然气、液化气、电烧等先进的生产工艺没有得到普遍采用,总的看来,那些规模较小的、投产较早的企业的生产技术是最为落后的,故而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也就更高,因而各种废弃物的排放也就更多,环境污染也就更大。

4、企业员工特别是生产一线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陶瓷产业为法库创造了可观的就业,但由于陶瓷企业的生产条件比较恶劣,如噪音大、粉尘多、温度高,故而在这些企业中从事生产一线的员工大多来自农村地区,这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带动城市化、城镇化发展确实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企业员工构成的这一特点也普遍造成了企业生产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技能较差、学习能力低等问题,加之长期的农村生活所养成的自由散漫的行为习惯,以及农忙的季节里这些员工还要为家里的农活分心而影响工作情绪,这些都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维持出勤纪律、严格操作规范和应用新技术等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继而增加了企业运营中的各种有形和无形成本。

三、关于加快法库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如今法库的陶瓷产业正面临着实现转型升级、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同时也要尽力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上这只看得见的手的积极作用,以便弥补市场的缺陷,为企业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让这一行业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鉴于法库县县委和县政府在发展当地陶瓷产业的问题早已有了详尽的规划设计,而今后所要做的事情只是在已有的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该行业的现状不断完善其中的各个细节,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在适当的时机对陶土资源重新国有化或大幅度提高资源税

法库的陶瓷产业之所以能够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在短期内得到井喷式的发展,这完全得益于当地拥有东北地区独一无二的丰富的陶土资源,这正是法库能够成为东北瓷都的根基。在陶瓷产业兴起之前,这些原材料资源并没有显示出多大的经济价值,也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对今天的法库来说已经具有无比的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开采权才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国企改制浪潮中落入到私人企业手中。而后,随着当地陶瓷生产规模的逐年扩大导致对陶土资源需求量的骤增,其市场价格也大幅飙升,从而使拥有这些资源的企业主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和财富,成为身价过亿的富豪。由于开采陶土矿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技术,企业主根本无需为目前令国内许多企业头疼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之类的事情去操心费力,却只需凭借对自然资源的控制就能轻而易举地大发横财,并很容易在发财之后走上奢靡消费的道路,就像山西的煤老板们那样,这种类型的民营企业对推动中国的经济进步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有百害而无一利。同样,民营企业强烈的趋利本能也很容易使其在经营行为上更趋短期化,如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采,这种行为显然从根本上威胁到了法库陶瓷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可以这样地说,陶土矿完全是关系到法库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们只有以科学的方法得到合理有序的开发,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开采期限,而国有化显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选择。至于国有化的具体形式,从优化企业自身管理的角度出发,最好采用招商国内成熟的国有矿业公司的方式,而不是组建新的地方国企。当然,国有化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来进行,这个恰当时机就是根据市场状况以最低的出价从私营企业手中收回采矿权。在国有化之前,作为一种过渡形式,为了使矿产资源所产生的收益能够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公共领域,当地政府应适度地提高资源税的征收以减少私营企业主的所得,当然,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私营企业主的反对。为此,当地政府应该明确表示,取自本地一切矿产资源的税收都将全部只用于当地的民生项目支出,直接为全体民众所共享,这样就可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而使私营企业主受到强大的压力。

2、抓大放小,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搭建公共平台推进节能减排

所谓淘汰落后产能,根据法库的陶瓷产业才刚刚兴起不久这样的实际状况,出于方便今后还要继续招商引资的考虑,故不宜采取行政的手段予以推进,而是应该在摸清各家企业的基本情况的前提下,依据抓大放小的原则,对那些经营状况不佳且已看不出发展前途的企业放弃一切政策扶持,任其自生自灭;相反,对那些竞争力较强、对未来有着切实可行的规划并且还有继续扩大投资的可能的企业则鼓励发展,也就是使各种公共资源向这些企业倾斜。在扶持这些企业继续做大做强的过程中,政府推行的各项举措一定要既有助于企业的成长也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而能将这两者相结合的就是推动企业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道路。资源节约对企业意味着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利润空间的扩大,而由此带来的污染减轻则自然有利于全社会。我们在走访中发现,企业实际上是非常愿意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在节能减排方面有所作为的。在陶瓷生产过程中,能源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23%-40%,目前,法库的各陶瓷企业正面临着热源供应由旧有的分散燃煤到集中管网改烧煤气或天然气的转变,而且当地早已有了一家民营企业拥有了能够提供这一服务所需的各项技术和解决方案,但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各家生产企业由于担心热源供应一旦由统一管网集中提供,由此所形成的垄断局面却可能会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它们仍倾向于宁愿选择成本高昂的继续单干,这样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显然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由于各家企业的财力状况不同,技术改造与升级的难度不同,这就使改造工程的施工无法在各个企业同时展开,因而也会造成实现全行业完成改造的时间必然向后拖延。为此,我们认为,当地政府应该将热源供应这一公用事业收归国有,该企业的运行不以追求过高的自身利润为经营目标,其服务应以为整个陶瓷行业提供适宜的外部环境为主,收费标准应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要让企业能够感受到要比自己单干的成本更低。

3、成立业余技校,对在岗工人提供生产技术培训

陶瓷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在法库的各家陶瓷生产企业中生产一线的员工大多为农民工。由于他们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并且在从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的过程中只从企业那里得到了一些最基本的生产操作的培训,故而这里工人业务素质普遍较低,技师数量严重不足。但由于企业出于忙于生产订单和担心员工流动频繁的考虑,大多并不愿意在对员工进行持续培训方面花费时间和支出成本,因而在员工培训这个事关企业长久之计的问题上处于非常纠结的状态。有鉴于此,政府不妨在这方面应该担当起来,把强化当地陶瓷产业的人力资源的发展作为一项公共服务提供给企业。初步的做法可以是成立业余技校,通过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人员授课使工人得到生产技术方面的系统学习,至于办学经费则可尝试采取会员制,企业出一部分经费,政府补贴一部分经费,企业出资多少以其申报的参加培训的人数而定。为了鼓励员工参加学习,可建议企业扣除员工工资的一小部分,而在他们完成了整个学习之后再给予返还,拒绝参加学习者不予返还。

下一条:营口盘锦产业新区十年发展印象记

关闭

 公告通知
 时政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