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部分2016、2017级大学生参观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

530日下午,作为我校本学期政治理论课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两个教研室联合组织了120名大学生集体参观了位于我市市区东部的“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全体师生在现场共同了解了一段70多年前发生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的充满异国色彩的抗战往事。此次活动让所有参观者在灵魂深处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动。


这处历史遗迹是在几年前我市的城市拆迁改造过程中被发现的,这里随后便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进行了原貌恢复,并被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一处历史纪念地。1942年至1945年期间,前后共有2000多名美、英、澳、荷、加等国的战俘被关押在这里。当时,这座战俘营还是日军在中国设立的众多战俘营中关押同盟国方面高级别军官数量最多的一座,他们当中名气最大的是太平洋战争初期接替麦克阿瑟担任驻菲美军司令的温赖特将军。

当大家一起走进大门时,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几座具有明显白种人体貌特征的盟军战俘雕塑,他们身着军服,或手持、或肩扛着锹、稿等劳动工具,一种强烈的历史感立刻扑面而来。入口后面的场院面积很大,坐落着残存下来的几幢当年的建筑物,它们是战俘们居住的两层楼营房、盥洗房、日军看守人员的办公用房、水塔和烟筒等。新建的展馆位于场院的中央,这是一幢四方形的两层楼房,通体黑色,没有一扇窗户,连出入口都设计的很隐秘,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压抑感,很容易就让参观者联想到“囚禁”或“死亡”这类字眼。进入展馆的内部,在有些暗淡的灯光下,我们心头的压抑感又得到了新的强化,这里陈列着大量反映太平洋战争初期战况和战俘营生活的老照片,它们将我们这些参观者一下子就带回到当年的战争岁月。关押在这里的战俘大多是在战争初期被抓获的,当时,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美、英、荷等国军队在菲律宾、新加坡、荷属东印度群岛等地连吃败仗,从而导致大批军人沦为日军的俘虏。从这些图文资料中可以得知,当时日本军国主义者对待盟军战俘的手段十分残暴,在他们眼中,俘虏就是一种需要尽量摆脱的负担,因此,他们往往是将抓获的俘虏先想方设法地立即杀死一些,以便减少剩下的需要管理的俘虏的数量。在著名的菲律宾巴丹半岛死亡行军中,日军在不提供任何饮用水和食物的情况下,强迫约7万名美菲军战俘在热带的烈日下步行120公里前往一处集中营,途中倒毙者竟达3万人之多。因此,在这场战争中,能够最终被送进日军战俘营中去的战俘,也只不过是全部战俘中的幸存者而已。在当时日本军国主义者们的头脑里,起码的人道主义和《日内瓦公约》是根本就不存在的。而对于那些能够“幸运”地落入战俘营中去的战俘们,日本人也不想浪费他们的人力资源,而是把他们当做战时的劳工加以使用,这座战俘营当时就曾是日本企业“满洲工作机械株式会社”所在地,战俘们被迫在这里从事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日本人提供给战俘的生活待遇是极其恶劣的,战俘营中居住拥挤不堪,食物粗劣,卫生条件极差,疾病流行。除此之外,战俘们还要忍受日本看守人员的随意打骂、捉弄甚至杀害,他们的死亡率很高。除了大量的照片外,这里展出的图文资料中还包括许多漫画作品,它们大多出自一位颇有绘画天赋的美国战俘威廉沃尔克之手,这些作品用写实的手法展现了战俘营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和片段,画家在这些作品里要向外界传递出的全部信息就是:怎样才能在日本人的暴虐统治下设法让自己活下来!

参观活动大约历时了1个半小时,整个过程中同学们看的都很认真、专注,大家的心情也都多少有些沉重。参观结束后,当全体老师和同学们在外面重新聚合的时候,此刻正是风和日丽,四周一片祥和,这让我们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共同感受:和平与自由的阳光,真好!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暑期社会实践专题汇报会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集体观看“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辽宁启动仪式暨首场直播授课

关闭

 公告通知
 时政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