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课程代码 |
0710133001 |
开课单位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适用专业 |
所有本科各专业 |
课程类别 |
□通识教育课程(□必修课 □选修课) □学科平台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自主课程 |
学分 |
3 |
实践学分 |
0.5 |
总学时数 |
48 |
实践学时 |
8 |
实验学时 |
0 |
周学时数 |
3或4 |
其他学时 |
0 |
先修课程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原理》 |
考核方式及各环节所占比例 |
平时成绩占40%:其中课堂表现占30%、平时作业占10%。 期末考试占60%:课程闭卷考试。 |
大纲执笔人 |
徐 锋 |
大纲审定人 |
刘满福 |
一、课程简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公共基础课,是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帮助了解中国历届领导人基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的国情特点实施治国理政的基本思想,从而使当代大学生牢固地树立起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引领中国实现完全现代化的基本理念,继而牢固地树立起“四个自信”。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所具备的素质、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如下:
课程目标1. 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中国的现代化理论,理解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之间的直接关系;(对应所有各章,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8.2、12.1)
课程目标2.排除来自西方“普世价值”对大学生思维模式造成的干扰;(对应所有各章,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8.2、12.1)
课程目标3. 培养学生保持对当代中国政治经社会等领域最新发展的关注,并能够以理智的心态看待我国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问题。(对应所有各章,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8.2、12.1)
2.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本课程教学目标支撑的毕业要求主要体现在毕业要求指标点8.2、12.1,具体如下: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课程目标 |
毕业要求 |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及其内容 |
教学内容 |
支撑强度 |
指标点 |
毕业要求指标点内容 |
1 |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材料化学相关产品的生产和开发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指标点8.2: |
8-1有正确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 |
第1-8章 |
H |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应尽量详细完整,一般按章节、单元叙述为宜;说明每章的教学要求,即应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包括: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明确每章节内容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
导 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提出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5、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与弯道实现现代化之间的必然关系,熟悉相关历史事件,理解中国唯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完全的现代化,具备理性看待社会演进进程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第1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支撑课程目标第1、2、3条)
1.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1.3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了解毛泽东思想的构成、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并产生对这位伟大的人民领袖的深厚感情。
第2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支撑课程目标第1、2、3条)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新民主义理论的基本架构,了解 “三座大山”在阻碍中国现代化方面各自起到的作用,熟悉中国民主革命的总体内容,理解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具备以历史眼光看待社会变革的能力。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
教学难点:旧中国的社会结构对现代化进程的扭曲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支撑课程目标第1、2、3条)
3.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些重要片段,熟悉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内容,理解社会主义改造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具备以历史眼光看待社会变革的能力。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4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支撑课程目标第1、2、3条)
4.1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4.2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体制的优缺点,了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采用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体制的必要性,熟悉《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包含的基本思想,理解《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所包含的改革开放思想,具备以历史眼光看待社会变革的能力。
教学重点:《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包含的基本思想
教学难点:中国当时采用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体制的历史复杂性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支撑课程目标第1、2、3条)
5.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国际背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代的新篇章,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以历史眼光看待世界新发展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
第6章 邓小平理论(支撑课程目标第1、2、3条)
6.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和精髓
6.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6.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外部安全环境的根本改善是改革开放得以推行的前提条件,了解改革开放中经济体制中发生最大改变的部分,熟悉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理解改革开放的本质,具备以历史眼光看待社会变革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外部安全环境的根本改善是改革开放得以推行的前提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外部安全环境的根本改善是改革开放得以推行的前提条件
第7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支撑课程目标第1、2、3条)
6.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6.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6.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求学生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改革开放中遇到新问题的产物,熟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组成部分的现实针对性,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改革开放1.0+的概念,具备以历史眼光看待社会变革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改革开放中遇到新问题的产物;
教学难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组成部分的现实针对性
第8章 科学发展观(支撑课程目标第1、2、3条)
8.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8.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8.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本主张, 了解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改革开放中遇到新问题的产物,熟悉GDP至上思维的危害性,理解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1.0++的概念,具备以历史眼光看待社会变革的能力。
教学重点:科学发展提出的现实依据
教学难点:GDP至上思维的危害性
四、学时分配表
教 学 内 容 |
思政融入点 |
讲课时数 |
实验时数 |
实践学时 |
上机时数 |
自学时数 |
习题课 |
讨论时数 |
导 论 |
|
2 |
|
|
|
|
|
|
第1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
2 |
|
|
|
|
|
|
第2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
10 |
|
|
|
|
|
|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
4 |
|
|
|
|
|
|
第4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
4 |
|
|
|
|
|
|
第5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
|
4 |
|
|
|
|
|
|
第6章 邓小平理论 |
|
2 |
|
|
|
|
|
|
第7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
2 |
|
|
|
|
|
|
第8章 科学发展观 |
|
2 |
|
|
|
|
|
|
合 计 |
|
32 |
合 计 |
|
|
五、教学方法
描述本课程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本课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基于课程视频资料的自学和课后作业。 授课过程应能灵活运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注重启发式教学。
研讨教学: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适当开展研讨活动。由教师提供研讨问题,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下准备,此后进行课上研讨,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启发式教学:针对重要知识点采用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授课,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
六、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考试形式:开卷(闭卷)
评定方式:百分制(五级制/二级制)
课程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及支撑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指标点) |
考核内容 |
考核形式及占比(%) |
成绩 |
课堂提问 |
作业测评 |
平时测试 |
实验报告 |
课程报告 |
课程论文 |
期中考试 |
期末考试 |
总比 (%) |
课程目标1 (指标点8.2) |
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新民主义革命的纲领、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社会主义改造的含义、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斯大林主义模式的社会主义体制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改革开放的前提条件、改革与开放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背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等。 |
|
|
|
|
|
|
|
|
|
课程目标2 (指标点8.2) |
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新民主义革命的纲领、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社会主义改造的含义、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斯大林主义模式的社会主义体制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改革开放的前提条件、改革与开放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背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等。 |
|
|
|
|
|
|
|
|
|
课程目标3 (指标点8.2) |
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新民主义革命的纲领、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社会主义改造的含义、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斯大林主义模式的社会主义体制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改革开放的前提条件、改革与开放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背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等。 |
|
|
|
|
|
|
|
|
|
合计 |
|
|
|
|
|
|
|
|
100 |
八、课程资源
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年
参考书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论著
其他学习资源:无
九、有关说明
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原理》
后续课程:无
学生自学部分的内容与要求:无
是否双语教学: 否
双语教学的要求与比例:无
实践环节的纪律与注意事项:无实践环节
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